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白语审判---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县人民法院为视角
时间:2018-07-05 来源: 作者:

    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兰坪、云龙,北靠丽江,地跨东经99°33′—100°33′北纬26°12′—26°47′,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人口18.18万人(2014年统计),白族占总人口的91.6%,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剑川县是云南省地道的白乡,由于长期的自然、社会、历史原因,白族语言形成该县各族群众共同交流的通用语言,民间叫剑川话。走进剑川,方知该县法院至今仍保持着用白语审判的传统作风。说起白语审判,就是承办案件的法官用白语接待当事人、用白语处理纠纷案件以及用白语组织庭审所有活动。近几年里,剑川县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或政府公务活动中都提倡和推广普通话。但在民间白语仍然是各族群众之间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剑川法院谋划工作中,始终立足于本县白、汉、回、傈傈、纳西等多民族交错杂居,生产生活中通用白语交流的习惯特点,抓住白语这条主线,坚持以白语开展审判活动,既方便各族群众诉讼,又能使各种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促进辖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法院工作因此受到各界好评。

    一部剑川法院的审判史,实际就是用白语审判交流、汉字记录的过程,该院每年用白语审判的案件数占据95%,这意味着该院用汉语或其他语种审判的仅有5%,从民族心理所表现的特征来看,每一个当事人都对本民族语言或自己熟悉的语言自然有深厚感情。在他们看来,法院使用本民族语言或自己熟悉的语言进行审判就是对其习惯的一种尊重和诉求保护的重视。用这种熟知语言容易让当事人接受法院对纠纷的处理,打通与当事人思想交流和沟通的关节点,营造互谅互让和相互信任的气氛环境,从而消除当事人的防备心理,有助于法官和双方当事人之间良性互动,推动双方当事人之间由对抗转向友好协商,变阻力为动力,民族语言在纠纷当中所起到的这些特殊功效,具有其他语种无法替代性。

    马登法庭是剑川法院设在前沿的白语诉讼服务窗口。该庭有这样一位庭长,其名叫赵新科,在法庭管辖的两乡两镇中,提到赵庭长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因为他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年法官,知晓当地民间习俗、风土人情,还会讲嘴纯真的剑川话,赋予其与各族群众交流办事无任何语言障碍。深受群众的爱戴和信任,群众把他当成亲人,家里大事小事都请他帮忙操办,他成为群众眼中公正、公平的化身。从一件平凡小事说起,老君山镇一位彝族李大爷,去年因一场大病欠下医疗费2万多元,找大儿子、二儿子都不料理,小儿子有心却无力支付。赵庭长得知情况后,就带着书记员赶往彝家山寨,将李大爷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叫到村委会,用白语讲解到:你们作为李大爷的儿子,虽分家多年未得到分文财产,但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不能因分家而不尽赡养义务。再说子女应对父母心存感恩,要知恩有报。在那个特殊困难的年代,老人将你们几兄弟养大已经很不容易了。其实你们也可换位思考,老人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做事不能违背良知。李大爷的大儿子、二儿子听后觉得赵庭长讲的在理,第二天就赶到医院把老人所欠的费付了。事后,书记员告诉笔者,赵庭长这个人办事有些古怪,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纠纷,只要是他出面咕嘟咕嘟几句就搞定了,实际笔者也懂得,这几句咕嘟咕嘟话所含的意义,就是用白语优势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并将纠纷化解于发生诉讼之前。这件小事也在说明,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法官,学习和掌握民族语言对做好本职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啊。

     很多年以来,笔者一直关注着剑川法院的白语审判动态,并认为用白语审判是目前解决剑川这种语境下发生一切纠纷的最好的有效方式。这些年里,也目睹耳闻剑川法院用白语审判的很多精彩感人故事。实践证明,在大理州辖区的十二个县市法院案件审判中,剑川法院裁判的案件当事人服判息诉率很高,有好几年民商案件上诉率保持零记录。这不是笔者对剑川法院情有独钟,而是想将发生的这样一段真实历史告诉世人。同时认真分析和总结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与剑川法院一切从实际出发,用白语审判的务实举措息息相关。从大理州民族分布情况来看,漾濞、巍山、南涧均属多民族居住的自治县,但这些县用民族语言审判的案件却少,不像剑川县用白语审判那样集中,而且已形成制度,长期一贯坚持。从这一视角评说,白语审判不愧为剑川法院工作亮点,也是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在法院系统推行网络化、信息化办案发展的今天,人们却看到使用民族语言审判的案件日益减少,有些法院庭审活动全被汉语替代,在诉讼适用语言问题上,甚至发生不尊重当事人对语言使用的选择权情况。唯有剑川仍保持这种传统的白语审判风格,实在令人赞叹。还值得一提,现代网络信息化同样给剑川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带来重大变化,拉近了剑川人群与外地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联系的距离,但剑川这种特殊的白语环境并未因此受到冲击而改变,而却恰相反,近几年里,外地来剑川经商及务工的人员为在当地求生存、谋发展,主动自愿学白语,融入到剑川这种特殊语言环境。这种现实状况,也决定了剑川法院未来的审判走向仍应坚持以白语审判为主,兼顾其他语种,此外,别无更好的选择。

    共同的语言将剑川十八万多的各族群众凝聚成一家,白语审判集中反映各族群众共同的心声和愿望。所以其在剑川大地象一棵挺拔的常青树,历久不衰,并支撑着剑川法院的各项工作开展。白语审判也传承和弘扬了剑川各族文化,为社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几年来,国际、国内民族语言学的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白族语言的净化与发展课题时,都要到剑川走村窜巷,进行实地考察,并将剑川白语作为范本,可见剑川白语在国家及学术界研究民族语言中的地位,其中也包含剑川法院用白语审判的贡献。有一位知名作家在旅行剑川时,观看法官用白语成功调和一起婚姻家庭纠纷后很受感动,当即点赞白语审判为云南法院系统最耀眼的一道风景,足见白语审判的无穷魅力在于运用,但也存在挖掘研究不够和对外宣传不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