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缘来,我愿做一名新时代的法院人
时间:2019-08-22 来源:县法院 作者:李晓霞

    曾经,我也做过一个匡扶正义的法官梦,却因诸多因素而有缘无分。从未想过身为法律法规门外汉,且扎根基层政府十年之久的我,有一天还能跨进法院工作的大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机缘!

    到法院工作至今短短五个多月,甚至有些干警的名字都还叫不出,但就是这五个多月,却让我对法院有了另外一番了解。在人们的印象中法院就应该是庄严且神圣的,法官们都是手执法槌正襟危坐的不苟言笑之人。在这里我们经常看到囚车出入,警声长鸣;在这里我们经常见证曲终人散,悲欢离合;在这里我们也经常体会为时晚矣,悔不当初。然而,在这里,我看到的不只是冰冷的法律,还有温暖的人心。

    走进洱源法院,当你细细体会,你会发现它被一层浓厚的法治历史文化氛围所包裹。历年来,洱源法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洱源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建筑风貌与法治文化相结合,从中提炼出了“洱镜德馨、源清法明”作为院训,建成了由灯箱文化宣传区,法院文化围墙和大楼内文化墙三部分组成的法院文化苑。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每当五月来临,大院内那几株樱花浸着春风竞相开放,衬着落在文化墙上的每一段历史,每一个典故,让整个法院显得格外温情。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一个基层的法院竟能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置身其中,它可以让你在这个看似被法律赋予严肃使命的大院里感受到一股直抵人心的法律特有的鲜活温度。原来,法律无情也有情!

    进入法院系统后,才发现什么叫人才济济,藏龙卧虎。这里有能唱会跳,多才多艺的小法警;有雷厉风行,不折不扣的执行法官;有学识渊博,名断是非的审判员;也有苦口婆心,善解纠纷的调解员。更让我为之震惊的是,在法院内部潜藏着很多不是文人,却胜似文人的学者,他们不只贯通于法律,而且在史学、哲学和经济学,甚至书法等方面都有颇深的造诣。记得初到法院,有兄弟法院来学习,院长带他们参观法院文华苑,并亲自进行讲解。当时我便感到,仿佛我脚下矗立的不是法院,是一座盛满古今的法文化殿堂,而站在我眼前的也不是院长,是一位博古知今的学者。

    比新中国成立稍晚一年的洱源县人民法院,在这近70年的岁月长河中,变的只是办公条件、社会环境、法治进程,不变的是法院人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走进洱源法院党员活动室,数十块大大小小的荣誉牌宁静有序的在那里安放着,它们沉淀了洱源法院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每一块都浸透着大家曾为洱源发展的发展而挥洒的血汗和泪水。如今,洱源法院能在洱海源头绽放出灼灼其华的法治光芒,这与一代又一代高瞻远瞩的法院领导人及默默无闻的司法耕耘者们是分不开的。我们这里有26年如一日,以一腔赤诚默默奉献在基层法庭审判一线,忠于职守,公正司法,以办好案、办铁案作为自身追求的“最美法官”罗连书;有荣获“全国法院模范”,铁肩热血著华章,恪尽职守真英豪的法官杨逢春;也有承载着20多年丰富的民事审判经验,日日浸泡于处理各种民事纠纷案件,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巾帼法官马丽;还有顾不上刚出生不久的双胞胎宝宝和同是法院人的妻子,一脚跨进脱贫攻坚一线,一驻就是四年的年轻干警李桢。在这里,我看到的最美的最多的就是干警们为了公平正义,为了百姓安乐而努力工作的样子。他们善于化解矛盾,善于释法明理,善于定纷止争,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顺。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一名法院人履职尽责、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更为我们诠释了“洱镜德馨,源清法明”的洱源法院院训。然而,就是这样的法院人,在工作之外他们亦是普通人,一样的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肩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但是,在身为法院人的这条路上,面对责任和担当,他们别无选择,也无需选择。历史给了他们最好的见证,在过去的日子里,他们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牺牲和奉献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宗旨,捍卫着司法职业的灵魂。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你一个在基层打杂十年之久,且是非法律专业的外行人,就这么生懵的进入了政法系统,你不怕吗?没有压力吗?”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曾无数次问过自己。压力,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我不怕压力,怕的是自己的业余会让工作遇到瓶颈,会辜负领导给我争取到的这份工作机缘。5个月过去了,时间给了我最好的答案。在我第一次穿上制服,在我面对宪法宣誓,在我拿到人民法院执行公务证的那一刻,一种莫名且神圣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眼睛和我的心告诉我,这里真的是一个永远有故事可发掘的地方,虽然前路漫漫且未知,但我很幸运能有缘来到此处。如今,洱源县人民法院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谱写着一曲悠扬的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之歌。而我,作为一名小小的司法行政人员,虽不能身披法袍,也不能手执法槌,但我相信,只要我和大家在这里有一样的初心,一样的坚守,终有一天我将不负此缘,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法院人!